2013年3月1日下午,讲座在香港科大讲堂隆重召开,吸引了科大理学院、工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及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学子们到场聆听,香港RTHK电视部进行了现场采访和报道。
此外,我们要加强对再制造的重视,尤其这几年我们行业的市场急剧膨胀、市场保有量急剧上升。陈玲 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坚信前途光明厦门厦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玲 前途是光明的, 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永远是我们这些做企业的人的座右铭。
从我个人来讲,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近10年中国工程机械的迅猛发展,使我们的水平已经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不管是从规模上还是管理水平上都有提高。这几年市场拉动也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机会,使我们各家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好的一面。我们要不仅仅关注数字的增加,而是要真正做企业,这个企业要可持续发展。说实话,一个企业要成长,要费尽千辛万苦,慢慢培育,但是信心丧失,使一个企业垮下来是非常快的,从这一点上,我觉得机会肯定是有而挖掘机行业则在10年内增长了10倍。
因此,行业必须进入理性反思,解决行业问题,防止行业进入恶性循环。未来装载机行业可能存在一个小幅波动的状态,2013年的装载机行业预计会有5%左右的微幅增长。然而,也正是在这一年,易小刚做出了人生中一个无比重大的决定——放弃优越的环境、稳定的经济收入等,毅然投身到湖南长沙星沙镇那个才刚刚起步、环境简陋、前程未卜的私营企业——三一重工。
但当时三一的车间主任却不同意更改原设计,他的理由是,国外用的都是管子,况且客户也没有提什么意见,换它干什么呢?由于车间主任反对,工人们也跟着一起反对。与此同时,易小刚要到三一重工工作的选择,遭到了来自父母、妻子以及所有亲友的强烈反对。当时的沈阳盛港通过与日本石川岛的合作获得了这一关键系统,而拖泵产品当时的两大主要竞争对手之一的湖北建设机械则从贵阳183厂购买到了日本技术的国产化产品。到了1995年(即易小刚大学毕业十年之后),他已经在北京拥有了优越的工作环境,稳定的经济收入,温馨的家庭生活,以及机械部北京机械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北京知名的液压专家等荣誉,这一切的成功令易小刚的父母和妻子引以为荣。
1996年年初,易小刚正式加盟三一重工集团。到1995年时,该产品积压甚多,卖不出去,同时该产品的大量欠款仍未收回,造成公司资金紧缺,现金流量不够。
而此时的三一重工正面临着巨大的困境,1995年6月,易小刚冒着众叛亲离的危险,坚定不移地去了长沙,并以技术合作者的身份毅然投入三一重工。梁稳根来到车间,把所有人都叫到一起,听到如此强烈的反对声,梁稳根只问了易小刚一句:易工,你认为确实可行吗?易小刚斩钉截铁地回答:肯定没问题,我们不能因为国外是这样做的,就一味地模仿别人,那是没有任何突破的。不知是命运的安排还是机缘巧合,招聘把梁稳根和易小刚联系起来。同时,他还是由国务院重大项目办公室下达的154吨矿用自卸车关键液压、气动元件国产化研究项目的课题负责人。
对于一般人而言,那是傻子才会去做的事情诸葛孔明凭着自己的谋略,指点江山,纵论天下大势,令刘备深感折服。梁稳根当即邀请向文波到自己办的厂子里去上班。而早在售后服务启用之初,向文波就让三一重工集团率先在行业内推出了明确的服务承诺和标准,以此确保客户购买三一重工产品获得稳定的收益和保障,开创了一条工程机械行业售后服务标准的先河。
一家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环境中不能够锋芒毕露、可以让天下人都知道三一重工集团,但最好不要让任何人知道有一个梁稳根,这是梁稳根经常用来提醒自己的话语。在请得诸葛孔明出山后,孔明为刘备制定出了一套完整而又精确的政治军事战略,并在手下大将关、张等人的鼎力协助下,拥两川之地,谋得了与曹操、孙权争锋的三足鼎立之势。
大家都非常高兴,就像是内心的企盼得到了实现一样,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喜悦。于是,向文波立志要改变这种状况。
但是,在1985年梁稳根带领唐修国等人辞职下海经商时,向文波却没有跟他们一起走——他决定去大连理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更为有趣的是,三一重工最初创业地是涟源茅塘,如果用当地的口音来讲,正好是梁、袁、毛、唐四位创始人的谐音。但在梁稳根等人去了涟源后,他便慢慢脱离了这个创业团队,与其他几位与梁稳根一起破釜沉舟辞工下海的兄弟相比,向文波的这种不务正业式的友情客串顶多也只能算做半个人。如果加上向文波,就变成了涟源茅塘乡,可谓是更加巧合。有一次,向文波到工作车间去找梁稳根,却意外地在梁稳根的办公桌上看见了一本有关生产管理方面的书,书已经被翻得很烂了,看得出来,梁稳根对这本书的研读非常用心。第二部分 第二节 向文波:让三一改变中国制造的企业形象在百度上搜索一下梁稳根,可以找到10 900多篇相关的网页。
当时,国内工程机械制造的水平比农机产品还要差一些,同时还是廉价产品和劣质产品的代名词,而90%以上的国内市场被几家跨国企业牢牢霸占。1988年,向文波毕业,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并被分配到涟源市经委工作,后来又担任涟源市阀门厂厂长、党委书记。
和那个年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高考的成功改变了向文波的命运。作为三一重工股改时期公司里唯一的对外新闻发言人以及后来的博客收购第一案的主角,再加上他那吃苦耐劳、率直果敢的性格,更加提升了他的知名度。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梁稳根所在的那家机械厂从事技术工作。向文波发现梁稳根与自己有着相同的志向,因为向文波同样对生产管理感兴趣。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国内重工行业处处受制于人的现状,而三一重工集团才会有更大、更好的发展潜力。谈起战略,人们总是会想起诸葛孔明。梁稳根和唐修国都是出了名的隐士,而一个企业总要有一个能够站在公众和媒体的风口浪尖上的人。1999年,三一重工的拖泵在深圳赛格广场施工中钢框结构建筑垂直泵送混凝土300.8米,创国内新高。
在百度上输入唐修国,可以找到相关的网页大约14 200篇。或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三一重工最初的创始团队只说四人团队,而不是说五人团队呢?原来,向文波当时一边在大连理工大学攻读工学硕士,一边跟随梁稳根创业。
其实,正如向文波自己所言:我是一个很简单的人,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普通人。向文波立即意识到,在这种核心技术及部件受制于人的情况下,国内工程机械发展受到了限制,利润大量流失,产业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正如向文波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的采访时所说的那样:三一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就是研发创新。向文波经过多次的市场调研后,他建议将三一重工总部搬迁至长沙,进入到市场容量更大的工程机械行业中。
当大家谈到三一重工四大创始人时,脑海中总是会浮现出四个名字——梁稳根、唐修国、袁金华、毛中吾。一句简单的话将两个人的心拴在了一起。因此,他慎重向梁稳根提议,三一产品的大部分零件可以由世界一流的供应商提供,但产品设备的核心臂架和泵送系统,一定要由三一重工的技术人员自己研发制造。他先后就读湖南大学机械工程铸造专业、大连理工大学材料专业和中欧国际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获得工学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高级工程师,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
不过,在向文波看来,这种发展速度与规模距离三一重工三个一流的梦想还相差甚远。随后,在向文波的谋划下,三一重工集团将技术创新的触角伸向了各个领域。
在此后的日子里,梁稳根亲切地称向文波为三一重工战略第一人。同时,向文波也逐步成了梁稳根心中的良相。
向文波和梁稳根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认识了。在向文波进入三一重工集团时,三一重工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民营企业,年销售额已经过亿。